文化資訊

當前位置: 主頁 > 文化資訊 > 文化交流 >

保護稀有劇種 一個都不能少

山西省文化館????2023-09-23????作者:山西省文化館????瀏覽量:

 

   

 

山西素有“中國戲曲的搖籃”之美譽,山西戲曲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山西文化的一個響亮品牌。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歷來對戲曲工作非常重視,宏觀上,聯合相關部門共同出臺《關于實施山西省戲曲傳承發展振興工程的意見》等政策文件,支持和指導戲曲工作;實踐中,從不同側重出發,舉辦各類戲曲展演活動,有以培養人才、發現人才為主的戲曲教學劇目展演、中青年戲曲演員展演等,有以推出新劇目為主的四大梆子調演、現代戲調演等,有以全面展現我省階段性藝術成果的杏花獎評比展演、山西省藝術節等,以具體措施推動山西戲曲事業的繁榮發展。  

 

2023年8月26日至31日,山西省首屆稀有劇種展演在太原舉辦,6場展演,1場精粹劇目演出。這次“非常6十1”是山西戲曲發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活動。首先,此次展演肩負“保護稀有劇種,一個都不能少”的責任和使命,省委領導親自安排部署,由省委宣傳部指導,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對山西稀有劇種傳承發展的重視與期待。其次,31個稀有劇種全部亮相展演,享受稀有劇種公益性演出補貼的66個院團悉數參加,參演人數300余人,觀演人數達5000余人次,是山西稀有劇種一次最大規模的集中展示,也是一次對各地傳承保護稀劇劇種扶持政策落實情況的全面檢閱。第三,此次活動劇目演出和學術研討相結合,收效良好。組委會特邀山西省稀有劇種5朵梅花獎演員、山西戲劇名家及資深學者組成強大的專家團隊,對所有演出劇目進行指導提升,使參演團體演中有學,學有所得,藝有所進,增強其發展內力。第四,此次展演搭建起全省稀有劇種院團的交流平臺,并同中央電視臺等新聞媒體溝通聯系渠道,分享藝術成果和動態資訊,為稀有劇種院團互鑒學習和宣介推廣奠定基礎。  

 

各界親力親為展現現實擔當

 

本次展演活動由山西藝術職業學院、山西省晉劇院、山西省京劇院、山西省藝術研究院、山西省戲劇促進會、山西省演出行業協會承辦。參演單位既有國有院團,又有民營團體,還邀請了陜西眉戶和內蒙古、河北二人臺院團攜精品劇目助興演出。我省稀有劇種梅花獎獲得者分場示范演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各劇種名家、青年新秀以及榮獲全省戲曲票友大賽的“名票”輪番登臺、各展風采。演出內容豐富多樣,演出劇目選段80多個,既有人民群眾耳熟能詳、喜聞樂見的傳統經典唱段,又有新創劇目的優秀選段。傳統戲與現代戲交相輝映,老藝術家與戲曲新人同臺演出,專業演員與業余票友現場競芳,既展現了古老劇種的藝術生命力,也展現出稀有劇種謳歌時代,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現實擔當。  

 

展演的高質量完成,離不開富有遠見的頂層設計和工作團隊的高效協作。山西省文旅廳和相關承辦單位組成展演工作機構,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互相配合,協調統一,有力保障展演順利成功。展演期間,省文旅廳黨組書記劉永生專程到劇場為活動鼓勁加油。廳長王愛琴、廳黨組成員、紀檢組長張瑞、副廳長陳少卿多次到場觀看演出,看望專家團隊和演職人員,鼓勵參演院團和同志們再接再厲,創排更多更好的作品。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正廳長級)張志仁、二級巡視員王艷芳、李培敏三位分管領導,全程參與,場場必在。他們不僅坐陣演出,還參加每場演出的彩排及演出后連夜召開的專家研討會,認真聽取專家們的點評意見,傾聽來自基層院團的心聲。  

 

稀有劇種展演參加的劇種小眾,劇目繁多,民營團體又居多數,為保障省級活動的高水準,需要在策劃方案上有高招,在演出質量上嚴要求。張志仁擔綱總策劃,在確定展演方案中,強化專家團隊的指導作用,求真務實,要求對每個劇目進行三評,先從申報的視頻入手,再到走臺聯排時現場指導,最后是演出結束座談研討,著力提高劇目的藝術水平;同時力主將山西的展演外延到周邊省區,邀請和山西有同根同源劇種的外省院團來并參與,加強山西、河北、陜西、內蒙古四省區文化交流,擴大展演外圍影響力。他秉持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對所有參演人員特別強調,要對得起觀眾,對得起藝術良知,在省廳舉辦的舞臺上演出,絕對不允許對口型假唱,7場300余人的演出,上至80多歲的老藝術家,下至8歲戲迷小票友,都堅守紅線,無一違例。  

 

三晉大地稀有劇種源遠流長

 

山西戲曲文化歷史悠久,有豐富的戲曲文物遺存。大量金元時期的戲曲磚雕、戲俑、戲曲壁畫、戲樓模型,以及擁有全國僅存的十二座金元時期古戲臺,其中高平市王報村二郎廟戲臺為最早的金代戲臺,說明山西曾經是金元雜劇的重要活動中心;明清兩代,山西戲曲更是風華正茂。在元雜劇的持續演進中,昆腔、弋陽腔、青陽腔流入山西,占有一席之地;山西本土的祭祀儀式賽戲、鑼鼓雜戲、隊戲也遍布各地,各種藝術形式交融互撞,明末清初促成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帶梆子戲的生成。隨著梆子戲的流傳,地方戲紛紛興起,山西境內大大小小各具藝術特色的地方戲曲劇種大多形成于此。一個顯著的見證,就是明清兩代是山西戲臺建筑的高潮期,幾乎村村有戲臺,廟廟有戲臺,至今山西境內還矗立著明清時期的古戲臺2000余座??梢哉f,在中國戲曲發展的每一個歷史時期,山西不僅沒有缺席,而且還占有重要地位。  

 

再看今天,山西現存38個劇種,數量位居全國各省之首,其中31個稀有劇種,它們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分布于山西各個區域,在本次展演中,向省城觀眾一一呈現。  

 

最多的當數秧歌劇種,有襄武秧歌、壺關秧歌、繁峙大秧歌、廣靈大秧歌、朔縣大秧歌、太原秧歌、祁太秧歌、汾孝秧歌、沁源秧歌等9種秧歌。這些秧歌劇種大都從民間社火活動中發展而來,初期為地攤演出,即興編詞,演唱一些應時應景的喜慶祝賀唱段,逐漸受當地民間藝術特別是梆子戲的影響,在演出劇目、音樂曲調、伴奏樂器和表演形式等方面逐漸豐富,成長為當地有一定影響力的地方劇種。雖同為秧歌,但因成長地域不同,受地域文化的影響不同,因而具有各不相同的語言風格和音樂風格。地處晉北的廣靈大秧歌、朔縣大秧歌、繁峙大秧歌和晉東南的襄武秧歌受梆子腔劇種影響較大,以板腔和小曲為主;處于晉中一帶的太原秧歌、祁太秧歌和晉東南地區的沁源秧歌,則以民歌小調為主;汾孝秧歌、壺關秧歌早期以干板為主,后逐漸豐富了音樂旋律。  

 

在數量上僅次于秧歌劇種的是道情戲,有晉北道情(包括右玉道情、神池道情等流派)、臨縣道情、洪洞道情、河東道情,它們均由道教說唱演變而來。早期演出的均為宣揚道教思想、修賢勸善、反映道家生活的劇目,后來才有了反映民間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劇目。漁鼓、簡板是道情的特色樂器,用以簡單的擊節伴奏。晉北、晉西、晉南的道情戲分別從北路梆子、晉劇、蒲劇等梆子劇種中吸收借鑒了一些演出劇目和音樂元素,因而帶有不同的地域色彩。  

 

曾經活躍于祭神賽社活動中古老的戲曲劇種——山西賽戲、鑼鼓雜戲,是山西戲曲百花園中的一個獨特存在,有著“中國戲曲活化石”之稱。這些劇種唱腔獨特,不是傳統意義上婉轉曲折的唱腔旋律,而是以吟誦為主,旋律簡單古樸,伴奏僅有打擊樂而無弦樂,至今仍保持著原始古樸的演出形式。  

 

左權小花戲、河曲二人臺、鳳臺小戲是一類以載歌載舞表演見長的地方小戲。它們的音樂唱腔均屬聯曲體,曲調委婉動情,演唱節奏明快,表演形式活潑,常以扇子、手絹為道具,配以獨特的身段舞步和扇法,具有以歌傳情,以舞傳神,以戲引人的藝術特色。  

 

還有一類由皮影戲、木偶劇發展演變而來的劇種,如孝義碗碗腔、孝義皮腔、曲沃碗碗腔和河東線腔。這些劇種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保留皮影戲、木偶劇曲調唱腔的基礎上,吸收借鑒晉劇、蒲劇的程式表演和音樂元素,改由真人登臺演出,從而形成獨特的地方劇種。  

 

晉南眉戶、上黨落子、靈丘羅羅腔、晉中弦腔、芮城揚高戲并非土生土長的本地劇種,他們由周邊省份傳入,早已在山西落地生根,從傳入伊始逐步融入當地民情風俗、語言習慣、民間藝術等地方文化元素,演化成具有濃郁山西地域色彩的民間戲曲。  

 

起源于山西應縣的耍孩兒劇種,已有六百多年歷史,被譽為“戲劇史上的活化石”,唱腔采用后嗓發聲,獨一無二,深受大同、朔州及內蒙古呼和浩特、包頭等地人民群眾喜愛。展演中有7個團體表演耍孩兒劇目,充分證明這一古老劇種強勁的生命力。  

 

此外,還有本地土生土長、以喜樂為主調的浮山樂樂腔,因音調高亢、唱腔粗獷而得名的平陸高調,以腳踩高蹺、身掛竹馬為表演形式的高蹺竹馬戲等劇種參演,形式不同,各具特色。  

 

這些名目繁多、風格各異的戲曲劇種,是山西這一方黃河水、黃土坡養育出的藝術樣式,是山西戲曲資源豐厚、戲曲文化多彩的生動見證。它們在山西這塊土地上繁衍生長,不僅創造出各自擅長的藝術表現手法和表演技藝,更積累了豐富的劇種代表性演出劇目,是山西代代相傳的優秀傳統文化,承載著山西各地民風民俗、方言音韻、聲腔曲調和藝術審美,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它們藝術特色鮮明,表現形態各異,唱腔優美動聽,演出劇目既有家長里短、兒女情長、生產生活情趣等內容,又有帝王將相、歷史事件、嚴肅深沉的內容;既可以貼近生活,詼諧幽默;又可以以史論今,縱橫捭闔。它們以豐富的人民性、獨特的地域性和極高的審美性,為山西戲曲積淀了深厚的歷史底蘊,是流淌在三晉大地的文化血脈,成就了山西戲曲諸腔雜陳、百花爭妍的璀璨局面。  

 

精品劇目流光溢彩風韻悠長

 

參加演出的80多個劇目選段中,有一批優秀劇目受到觀眾好評,被專家高度肯定。  

 

經過三代藝術家精心打磨的耍孩兒劇目《豬八戒背媳婦》,舞蹈編排巧妙,歌舞并重,流暢和諧,表演詼諧幽默,唱念俱佳,人物表現栩栩如生,藝術性、觀賞性兼具,被專家樹為我省稀有劇種院團整理改編傳統劇目最為成功的范本之一,建議其他院團參考學習。創排于上世紀40年代的襄武秧歌《小二黑結婚》,劇目二度創作尤為成功,人物形體設計、標志性動作與人物性格貼切,演員表演輕松自然,滿臺生輝,散發著濃郁的“山藥蛋派”鄉土氣息,被觀眾評為本次展演最為出彩的劇目之一。晉南眉戶《一顆紅心》是20世紀60年代創作的現代戲劇目,曾經風靡一時,此次展演中的二位演員角色把握準確,道白、表演生活化,節奏明快,唱腔在保持傳統原汁原味的基礎上,有一定程度的創新,使人看到眉戶劇傳承發展的希望所在。祁太秧歌的看家戲《偷南瓜》,劇情簡單流暢,濃濃的民間煙火氣引人入勝。兩位演員唱功扎實,唱腔快而不亂,旋律優美,口齒清晰,將祁太秧歌的藝術特色表現得淋漓盡致。充滿生活情趣的小戲《小二姐夢夢》,講述了正值青春的小二姐思慮自己未定的婚事,夜晚夢到媒婆上門說親,聲勢浩蕩的迎親花轎來到家門口,小二姐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與羞澀,忽然從夢中醒來,不無遺憾,原來是一場美夢的故事。本次展演多劇種演繹了這個小戲,其中尤以沁源秧歌最為突出,它借鑒了高甲戲和豫劇的程式化表現形式,導演手法新穎有創意,唱腔婉轉動聽有特色,舞臺表演豐富,極具觀賞性。朔縣大秧歌《泥窯》地方特色濃郁,兩位演員表演生動、自如,既富有生活化又具有藝術美感,屬傳統經典片段的成熟展示。河曲二人臺的經典劇目《壓糕面》,演員表演詼諧幽默,自然到位,生活化的內容與河曲方言結合貼切,是一出表現老百姓生活情感的小喜劇。孝義皮腔《狀元與乞丐》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移植劇目,演員表演到位,演唱的“吹腔”極具皮腔的特殊韻味,舞美設計與劇情相吻合,開頭結尾在形體設計中運用了皮影表演的元素,新穎別致。河東線腔《七斤三兩》是本世紀初創作的劇目,曾經在“山西省小戲、小品、小劇種調演”中榮獲最佳劇目獎、編劇、表演、音樂設計一等獎等多個獎項。故事情節簡單明了,富有哲理,弘揚人間真情、孝道文化,鞭撻虐待老人的丑惡行徑,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本次展演涌現出一批反映現實生活,謳歌時代新風的劇目,令觀眾耳目一新。沁源秧歌《幸福新生活》通過歌舞、伴唱形式,輕松活潑地講述了老百姓移風易俗的故事;河東道情《幸福社區綻新容》,以鮮明的劇種特色,奏唱和表演結合,聚焦社會養老問題,題材真實,貼近生活;鳳臺小戲《縣長遛?!芬怎r活生動的舞臺呈現,贊頌了為民辦事、急民所難的為官之道;臨縣道情《呂梁護工》敘說了一個呂梁山小護工與老軍人一家深情厚義的感人故事;晉南眉戶《焦裕祿》歌頌了焦裕祿親民愛民、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汾孝秧歌《小村新風》表現干部秉公辦事,勤政為民的良好作風;汾孝秧歌《特殊慶典》劇情設計巧妙、曲折,體現了一位老軍人的正直品格;晉北道情《右玉精神贊》用右玉道情的形式,唱舞結合歌頌右玉精神;朔縣大秧歌《草棚記》講述尊老孝親、家風傳承的故事;洪洞道情《棗園夢》、耍孩兒《低?!范际锹淠_基層,將基層干部與群眾的魚水情懷納入創作視野等等。  

 

這些劇目有的比較成熟,有的尚有不足,還需要繼續精雕細琢,但從中可以看到,這些稀有劇種的院團沒有沉囿于老戲老演、老演老戲的框架中,他們緊跟時代步伐,不負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關照現實,為時代謳歌,為人民抒懷的藝術追求,這種精神值得敬佩和贊揚。  

 

四省區聯動助興演出放異彩

 

晉南眉戶發源于陜西眉戶;二人臺起源于山西,成長于內蒙古,流行于內蒙古中西部及山西、陜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區。在眉戶和二人臺劇種的傳承發展過程中,四省區有許多交錯互融的地方。2023年8月中旬,河北、山西、內蒙古、陜西四省區文化和旅游廳聯合在河北省康??h主辦了“二人臺藝術周”,十幾支不同地域的藝術團體同臺競技,各展特長。為進一步加強省區間藝術交流,本次展演特邀陜西戲曲研究院的眉戶《十二把鐮刀》選段、河北省康??h二人臺劇團的《喜掛紅燈》,內蒙古二人臺劇院的小戲《頂燈》三個劇目來并參加展演,并戲稱為“引狼入晉”,為同劇種的山西劇團創造同外界學習互鑒的平臺和機會。三個外省區團體的精彩表演,在獲得觀眾熱烈喝彩的同時,被同行充分肯定,促使山西的院團從中找差距、補短板,尋求藝術發展新思路。  

 

展演的舞臺不僅屬于專業的演員,剛剛在山西省戲曲票友大賽上獲獎的大小票友也參與其中。運城市票友袁立霞以一段聲情并茂的眉戶劇《兩個女人和一個男人》唱段,讓觀眾難分專業和業余。長治市潞城區青少年活動中心少兒戲曲班的4位小票友在上黨落子《文王訪賢》《穆桂英掛帥》的唱段中,稚嫩的童聲和可愛的表演感染了觀眾,讓我們看到了戲曲事業的未來和希望。  

 

山西稀有劇種3位梅花獎演員以及同為梅花獎演員的專家組代表賈菊蘭登臺獻演,成為每場晚會的壓軸節目。閆慧芳帶來眉戶劇《祥林嫂》選段、郭明娥全副行頭出演上黨落子《穆桂英掛帥》選段,潘國良演出眉戶劇《父親》選段、張建琴演唱孝義碗碗腔《紅云崗》選段,賈菊蘭代表專家組演唱了蒲劇《打金枝》選段,他們扎實的唱功,精湛的演技讓觀眾領略了梅花獎演員的大家風范。  

 

展演活動以耍孩兒和北路梆子戲歌《千古一塔》開場,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北路梆子名家張彩平帶領大同、應縣兩地三團的骨干演員傾情演唱,用一曲戲歌頌贊應縣木塔。本次稀有劇種展演是山西省戲劇界的一件大事,一件喜事,得到了全省藝術工作者的廣泛關注和大力支持。展演尾聲,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晉劇皇后、已84歲高齡的王愛愛老師帶領5朵梅花獎演員成鳳英、陳素琴、苗潔、孔向東、賈菊蘭以及一級演員劉建平、王春海聯合演唱四大梆子戲歌《表里山河》,祝賀展演圓滿成功。首尾兩首戲歌交相呼應,以文塑旅、以情抒志,展現了壯麗輝煌的表里山河無窮魅力,展示了千年璀璨的晉風晉韻的強勁生命力,更抒發出新時代三晉兒女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奮進決心。  

 

省內戲劇界資深專家把脈問診

 

本次展演不評分、不設獎,但對于每個參演團體來講,比獲獎更重要的是,獲得一次同省內戲劇界資深專家面對面座談研討的機會。強大的20人專家團隊,按日程分組負責,演出前審核劇目、走臺中現場指導、演出后及時點評,為所有參演劇目把脈問診,指導提高。專家從劇本、表演、音樂、舞美、道具、服裝、燈光等方面提出具體的指導建議,張智、郭明娥、張彩平、苗潔、賈菊蘭等藝術家親自上臺示范指導,現場糾正,在細節上較真,極大地提升了參演劇目的舞臺呈現水準,演員們受益頗多。  

 

本次展演,專家最為擔心、呼聲最高的是稀有劇種和大劇種的趨同化問題。因稀有劇種音樂質樸簡單、表現手段不夠豐富,在其發展過程中,在向流行在當地的梆子戲和其他民間藝術學習借鑒的同時,逐漸失去一些本劇種的藝術特色。稀有劇種最重要的是其藝術特色,失去特色,也就失去劇種本質,所以稀有劇種演出院團在今后的發展中,首先要守正,堅守本劇種最獨特的藝術風格,做到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同流不同化,融匯其他藝術為我所用,才能得到更好地傳承發展。  

 

除此之外,還發現稀有劇種院團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一是傳承人員青黃不接。稀有劇種演出者多為50歲以上人員,年輕人因行業艱苦、學習周期長、收入低且不穩定等原因,不愿意學習和從事戲曲藝術,人才傳承斷層情況嚴重。二是日常的劇目質量有待提高。展演前第一次集中審核各院團提交的視頻,有三分之一以未能通過,被要求重新申報;二次審核時,依然有7個作品被退回,被要求第三次申報。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老藝人年齡較大,記憶力衰退,導致有些傳統劇目失傳,有些傳統劇目和人民生活脫節,不適合時代要求,需要挖掘和改編。另一方面,由于人才流失、劇本缺乏、經費短缺、創作能力不足等原因,導致新創劇目數量不多、質量不高。同時,一些民營院團演員兼職演出,藝術水平參差不齊,演出質量有待提升。三是劇團經費嚴重不足。稀有劇種院團多以村落廟會演出為主,場次不多,收入不多,有限的資金主要用于演職人員工資和日常開支,用于設備更新、業務建設等方面的資金極少。大部分劇團條件艱苦,缺乏專業的排練配套設施,甚至沒有合適的辦公排練場地。四是傳承土壤亟待修復。戲曲曾經是社會主流文藝,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生存環境特別是人文環境的變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戲曲從傳統形式到原有內容都不適應時代的地方,如節奏緩慢、唱詞難懂,主題內容難以引起年輕人的共鳴。加之,戲曲文化教育不足,年輕人不懂得如何欣賞戲曲,因為“看不懂”所以“不想看”,稀有劇種更是游離于現代文化生態之外。  

 

梨園迎春傳承發展未來可期

 

這些稀有劇種在長期發展進程中積淀的深厚文化底蘊,獨特的藝術形式和珍貴的藝術價值,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也是山西人的文化驕傲。稀有劇種院團是最接近基層群眾的文化宣傳力量,他們足跡遍布村鎮鄉野,深入一線傳達著中華民族家國文化、孝道文化、仁愛文化、忠勇誠信文化等傳統價值觀,傳達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思想理念,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他們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對稀有劇種的保護支持,對稀有劇種院團的關心和愛護,就是把握意識形態主動權,就是保護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這次展演,讓我們更加堅定稀有劇種傳承發展未來可期的信念。  

 

許多過去是由農村業余自樂班演出的稀有劇種,都由當地的專業劇團承擔了劇種的傳承責任。如鑼鼓雜戲,自形成以來一直是當地農民參與演出,從未成立過專業劇團。隨著老藝人慢慢減少,社會發展帶來劇種生態環境的改變,鑼鼓雜戲不僅多年幾無發展,極度萎縮,后繼無人,瀕臨消亡。近幾年,當地政府為對其實施搶救性保護,將其歸入臨猗縣眉戶劇團,培養專業演員學習鑼鼓雜戲,承擔保護責任。此外還有山西賽戲、平陸高調、晉中弦腔、鳳臺小戲等劇種,都已融入當地專業劇團,一團兩劇種或多劇種,由專業劇團承擔保護傳承的重任。稀有劇種由業余向專業化發展,藝術水準得到很大提高,也解決了無人傳承的燃眉之急,這對于保護某些瀕危的稀有劇種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稀有劇種傳承保護工作,文化主管部門始終牢記使命,勇擔責任,通過繁榮精品創作、舉辦節慶展演、開展惠民演出、加強非遺保護、加大人才培養等一系列舉措,多措并舉,多管齊下,推動我省地方戲曲藝術持續繁榮發展,讓全省的戲曲劇種活起來、傳下去,一個也不能少。在全國率先制定實施《山西省瀕危戲曲劇種搶救工程工作方案》,結合文化和旅游部瀕危劇種公益性演出扶持辦法,每年統籌2200萬元,按照每場補助5000元的標準,購買全省31個稀有劇種的公益性演出服務,扶持力度之大居全國前列。首屆稀有劇種展演之后,省文旅廳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對稀有劇種的調研工作,針對發現的問題,加大人才培訓和學術研究力度,爭取更多政策支持,優化扶持辦法,并定期舉辦全省稀有劇種展演,以展演促發展,以活動促繁榮,不斷提高稀有劇種的生存力、影響力,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  

 

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近日發布《關于實施優秀傳統戲曲折子戲復排計劃的通知》中提到,文化和旅游部將于2023年至2025年實施優秀傳統戲曲折子戲復排計劃,將組織復排300個左右折子戲,這對于戲劇百花園中的稀有劇種,也是一次難得的機會。  

 

春風撲面,美景在前,我們深刻地感受到,稀有劇種迎來了充滿希望的春天,戲曲工作者要緊緊抓住機遇,踔力奮發,把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投入到戲曲文化事業發展中,擼起袖子加油干,未來一定可期。(于小軍 張秀娟)

 

国产人成午夜免电影费观看,av免费不卡国产观看,2021最新精品国自产拍视频,欧美激情视频在线播放全球共享